热门TAG
热门期刊
您的位置: 论文范文 >
论文范文

多元思维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探讨

 2023-01-03 16:14:56  来源:晋职期刊网 

  急诊患者以急危重症为特点,年龄跨度大,疾 病种类繁多,临床表现扑朔迷离,且病情尚未充分 暴露,病情变化快而复杂。急诊医学体系构成广大 而复杂,外延涉及院外急救、院内急诊与急诊重症 监护室, 内涵涉及“多学科、多维度、多层级”临 床特点。这些特点决定急诊科的临床思维模式和管 理模式必然是多元思维模式。“多学科、多维度、 多层级”的临床思维与管理思维模式既能提高急诊 科医生的临床能力,降低误诊漏诊率,也能提高急 诊科室及医院的管理效能。临床工作者常因“只见 树木,不见森林”的管状思维制约着临床判断与治 疗,使急诊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在各个学科中居高不 下。本文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浅谈急诊科多元思维模 式的实践与探索。

  

  1  临床案例

  

  例 1 : 青年女性,  因头晕伴恶心来急诊科就 诊。就诊时除心率快外,其余生命体征正常,心电 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,余无异常发现。 因患者伴有 恶心症状, 急诊科医生嘱其转消化内科就诊,消 化内科按照“ 急性胃肠炎 ”处理后嘱其回家。 患 者在家休息 1d 后,仍感到头晕及莫名的不适,早 晨 6 点多再次来急诊科就诊,急诊科医生考虑患者 脑供血不足,给予银杏注射液等改善脑灌注药物治 疗,嘱其去神经内科门诊就诊,患者在神内科排 除该科情况后回到急诊科进一步诊治。 回到急诊 科后医生询问患者月经史,推迟 1 周未来月经;检 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下降至 10g 左右,排除既往 有贫血史,不排除存在急性失血情况,立即停用 改善脑灌注药物;考虑患者为育龄期女性,请妇 产科医生会诊,诊断为宫外孕,立即送往急诊手 术室,在手术准备过程中,患者血压突然下降,经 抢救后病情稳定,最终手术顺利,患者病情好转 出院。

  

  分析:此病例涉及急诊科、消化内科、神经内科及妇产科,存在以下三个问题:①病史采集不全  面。20 世纪 50 年代,著名医生专家 Malney 曾强调:  “诊断 70% 依靠病史,20% 依靠物理检查,仅 10%    依靠特殊检查”。采集病史不准和不全是临床医生常  见的情况,尤其是急诊科医生。患者就诊时病情急, 在询问病史中患者顺应性会下降,是影响采集病史  的一方面,但主要原因是医生对采集病史的重要性  认识不够。询问和书写病史是医生诊治患者最关键  的第一步,从病史中看不到有关起病诱因、发病形  式、主要病情、伴随症状、鉴别诊断等信息,从而  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。该病例忽视育龄期女性月经、 婚育史及性接触史的询问,忽略育龄期女性是否存  在妇科急症的相关症状,始终围绕无特异性“头晕”症状考虑,没有询问是“ 眩晕 ”还是一般的“ 头 昏” ;也没有询问相关专业的伴随症状和鉴别症状 的相关信息, 比如恶心是否伴有呕吐、腹痛、腹泻 等情况;头晕是否伴有耳鸣、视物障碍和肢体活动 障碍等症状;查体是否有共济失调步态。②临床思 维单一,缺乏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。患者因头晕首 诊急诊科,未予特殊处理, 因恶心症状建议去消化 内科;又因头晕再回到急诊科,急诊科按照脑供血 不足给予治疗; 因头晕持续不缓解被建议去神内科 就诊,先后去了 4 个科室,病程历时 3d 才得以确诊。 该患者是青年女性,首诊时,头晕伴窦性心动过速。 在临床工作中,休克、心力衰竭、肺栓塞、感染等 引起的循环障碍,在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心动过速, 血压因为早期代偿未必会下降,所以明确是何原因 导致的心动过速至关重要,否则容易延误病情。如 果首诊医生有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,涉及这 4 个专 业的情况都可以在急诊科解决,避免患者四处就诊 而发生意外。③缺乏多维度、多层级的临床思维模 式。患者凌晨再次来就医,无基础疾病的年轻女性 迫切地反复来急诊就医,如果急诊科医生有多维度、 多层级的临床思维模式,应考虑患者可能处于危急情况,会密切观察患者情况,避免其辗转于门诊专 科就诊,同时应请专科医生来急诊进行会诊,从而 避免患者发生危急情况。

  

  例 2 :中年男性,因车祸伤被急救车送往医院。 急诊科接到电话后,立即启动创伤中心团队,并做 好各种抢救准备, 由急诊创伤中心主任统一指挥抢 救, 医务处主任协调各科室流程、人员与物资。10 多分钟后,患者到达急诊科并办理欠费手续,急诊 科医生立即给患者做全身伤情评估,监测生命体征, 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及保温治疗,急诊创伤中心执 行主任协调各专业科室会诊、抢救;护理患者同时做 抽血化验、交叉配血与术前准备等,启动紧急输血预 案,并通知影像科和检验科做好接诊准备,整个过 程约 30min 完成;约 60min 后,患者进行急诊手术, 手术历时近 8h,过程顺利,安全返回重症监护病房, 1 个月后病情好转出院。患者诊断为左颅骨骨折、硬 膜下血肿、左上肢桡骨骨折、脾破裂和肺挫伤。

  

  分析:严重多发伤是导致成人死亡的首位原因 [1-11], 严重多发伤有 3 个死亡高峰:伤后数分钟为第一高 峰,主要死因是严重颅脑伤、心脏大血管损伤;伤 后 6 ~ 8h 为第二高峰,是创伤黄金救治时间,主要 死因是逐渐进展的血气胸、颅内血肿、肝脾破裂等 导致患者死亡 [7- 11] ;第三高峰多发生在伤后数天或数 周,是由于感染或其他后期并发症所致。传统严重 多发伤急救方式是以各个外科亚专科为核心,通过 各亚专科会诊,最终制订确定性治疗方案 [2] ,但在确 定性方案过程中,极易造成责任和分工不明确、科 室间的协调不到位从而错过创伤黄金救命手术时机 [11] 。近年来急诊专家提出在创伤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 模式逐渐得到认可 [3-5, 11] 。该模式是以急诊外科为主 导,快速进行一体化创伤评估与救治,提高了创伤 救治率 [6, 11] 。该模式本着“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”的 原则,在其发展到创伤“致死三联征”(低体温、代 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) 之前,需快速地进行 救命手术干预,包括进行快速止血、控制污染和解 除压迫, 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损害控制,而非追求解 剖学的恢复,使其尽快度过损伤急性期 [9] 。此病例 涉及急诊科、普外科、脑外科、骨科和胸外科专业, 急诊创伤医生在“多学科、多维度、多层级”临床 思维模式下, 以先救命后治疗的急诊“降阶梯”思 维模式,主导整个救治过程的顺利进行,创伤中心 执行主任及医务处主任在多元思维模式管理下,协调 各专科人员参与抢救、协调各辅诊科室协助抢救,确 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。

  

  2  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

  

  现代医学随着药物学、治疗学、分子生物学及 免疫学等学科发展,各个学科纵横分化,并交叉渗 透,形成诸多的亚专科和新兴的学科,在科技的引 导下使专科越来越尖端且局限。 因为患者从来都不 是按科发病,更不是按专业患病,多学科临床思维 模式在现代医学高度分科所带来的现实挑战下、在 现有社会的体制机制和文化冲击下应运而生。

  

  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是指运用医学、 自然学、 人文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综合的知识 [12-20] , 以患者 为中心,进行病史采集、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 查,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,根据诸多方面信 息进行筛选、分析判断,形成集诊断、治疗、康复 和预防于一体的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案,并在执行中 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思维活动过程。急诊医学也是集 多学科于一体的临床思维模式,包括内科和外科的 所有急危重疾病,也集妇产科、儿科、精神病科等 各专科于一体的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。同时,多学 科管理模式派生于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,是围绕以 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 之一。

  

  3  多维度临床思维模式

  

 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 恩格尔在 1977 年《科学》 杂志上提出现代医学模 式——“生物 - 心理 - 社会医学模式”, 揭示了现代 医学模式涵盖了广义的多学科、多维度的医学模式, 除了医学本身的多学科模式外,也包含社会学、环 境卫生学、哲学、人文学等多维度学科体系。回顾 医学发展史,传统医学历来都是整体观,均是从统 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,并将心理、 社会、环境等因素纳入整体考虑中,使现代医学 “以病为中心” 转化成“以人为本”。21 世纪的再生 医学促进医疗改革,多学科交融发展为疾病诊断与 治疗带来新突破,整合医学、循证医学、转化医学、 精准医学等成为现代医学的重大变革,这对临床医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指引。

  

  4  多层级临床思维模式

  

  多层级临床思维模式主要指“降阶梯” 思维。 “降阶梯”思维是指在急诊临床作症状鉴别诊断时, 从严重疾病到一般疾病,从迅速致命疾病到进展较 慢疾病依次鉴别的思维方式。急诊患者常因出现症 状来就诊,每个症状常常由多个病因导致。作为急 诊科医生, 临床诊疗的原则通常是“ 先救命后治 病”, 强调在多个可能情况下,首先要救治最严重的情况,并逐一排除导致各种严重的可能性。每例急 诊患者,存在各种可能性:有的患者发病急, 比如 因一般胃肠道症状就诊的急腹症患者,实际症状未 及时表现出来;有的患者发病不典型, 比如以咽喉 或上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 者,其症状会混淆医生的判断;有的患者发病隐匿, 比如经常熬夜的 IT 工作人员,清晨起来突发急性肺 栓塞等症状,这些情况是最令急诊科医生担忧的。 面对这些患者,急诊科医生需要有“降阶梯”思维, 面对每个症状,首先应考虑最严重的情况,并借助 详细询问病史、规范体格检查、完善辅助检查加以 逐个排查。 比如因胸痛就诊,应考虑既可能是肌肉 神经痛,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、肺栓塞或主动脉 夹层破裂等危急情况;再比如腹痛患者, 当不能排 除急腹症情况时,分诊护士要分给外科首诊, 由外 科医生排除急腹症。在没有把握排除危急情况时, 要找出或者排除危险信息,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漏诊 和误诊。

  

  5  急诊科医生的能力建设

  

  笔者认为急诊科医生的专业包括两方面:一是  能进行高级检诊的鉴别诊断;二是能有效救治急  危重症患者。 因此, 急诊科医生应具备“ 多能一  专”的急诊专业特色。首先是“多能”, 应比较全面  地掌握和了解各系统各专业,急诊科医生要将以往  按学科来区分患者的诊疗思路转变为按轻、重、缓  急来划分患者,急诊科医生应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  为首要任务。急诊科医生只有具备“多能”后,才  能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,才能有效抢救急危重症患  者。“一专”对于初级急诊科医生,是建立急危重  症患者的绿色通道快速救治意识,掌握高级生命支  持和各种急救操作技能,加强“三基三严”培训;  对于高年资急诊科医生,“一专”是指在“多能” 基础上进行专业侧重,解决疑难病的诊断问题,开  发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手段, 能对急危重症患者  实施先进的急救技术和疑难、重症的诊断与鉴别  诊断。

  

  综上所述,急诊科的“多元思维模式”是由多 学科患者特点、多学科急诊医护人员的成长历程以 及多科室协同诊治与管理模式等组成,这是当下急 诊医学专业所需要的。

  

  曾  红


本文标签:
中国图书网

Copyright 2024 晋职期刊